种植园里的萝卜丰收了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6-07-03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孩子在种植园观察植物。徐陈 摄

    课程游戏化并不仅仅是环境的优化和改造,也不仅仅是幼儿玩得开心就好。还要有对课程内容的优化,对教师观念的改变,让幼儿在玩得开心的同时得到发展。

    那么,如何开发适宜的园本课程,挖掘、利用幼儿园及周边的资源,支持幼儿更好地发展,通过学习、思考和规划,我园在一系列的实践过程中,悄然发生着很多变化。

    思考——把环境决定权交给幼儿

    我园是一所农村园,园里有一块不小的种植园地,以往的种植和养护工作是由保育员担任,孩子们只是在散步时来种植园地看一看、走一走。看着这么好的种植环境,教师突然想到,为什么不把种植园地变为幼儿的探究乐园呢?可是孩子是否喜欢关于种植的课程?带着疑问,教师开始了调查。

    “你喜欢去幼儿园的种植园地吗?里面种着什么植物?”通过问题的交流,教师发现,幼儿对于种植园地虽感兴趣,但是对于里面种的是什么、植物的生长过程和习性等知之甚少。可见这样的种植活动并没有发挥支持幼儿学习的功能。

    于是,教师们组织幼儿进行了讨论:“我们应该种什么植物呢?”孩子们在观察种植园、小组讨论、询问家长的意见后,将自己选择种植的植物记录在调查表中。

    经过大家的讨论和投票,孩子们选择在种植园地里种植萝卜,因为幼儿园有兔子,种萝卜可以用来喂兔子。

    改变——参与的主动权归还幼儿

    以往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种植园,幼儿获得的经验和体验非常少。为了让幼儿能充分、主动地投入到种植养护中,我们尝试着改变了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过程。

    由“例行公事”变成“我要照顾”。要让养护和照顾成为孩子乐于承担的责任,首先要让孩子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。于是,教师拍了一些萝卜苗生长的照片,并和孩子们讨论:“这张图片发生了什么事情?”孩子们仔细看了图片后,发现了干裂的泥土和耷拉的萝卜叶。由此,大家一起商讨应该如何照顾萝卜苗,并猜测了无人照顾萝卜苗可能带来的问题,就这样,孩子的责任感被激发了。

    集体行动变成小组行动。孩子们利用午餐后的散步时间去照顾萝卜苗。萝卜地里挤满了人,有的浇水,有的观察。活动结束后,萝卜地像是发了大水,还有些萝卜苗被踩坏了。教师用“受灾后的萝卜地”照片,再次组织大家进行了讨论:“怎么照顾萝卜苗才合适?”

    孩子们向家人请教种植萝卜的经验,同时讨论确定了照顾的时间和具体职责,最后大家决定以小组为单位来认领萝卜,不同小组选择不同的时间去种植园照顾萝卜,等丰收的时候比比哪个小组的萝卜长得大。

    跟随——将课程内容引向深入

    萝卜一天天长大,有些孩子想把萝卜拔出来,追着教师问:“老师,我看到萝卜都冒出地面了,是不是可以拔出来了?”“老师,萝卜好像长得很大了,和我家里种的差不多了,应该可以拨出来了。”

    跟随冲突,支持孩子尝试。对于萝卜是否真的长大了,该不该拔,孩子们的想法不一致。教师组织大家说出自己的意见和理由,有的孩子坚持要拔,因为萝卜看上去已经很大了;有的孩子反对,担心拨出来后发现萝卜还小,就浪费了。这时,有孩子提出办法:可以先拔几个试试。

    该拔哪个?孩子们又犹豫了。这时教师从食堂拿了些萝卜给孩子们观察,孩子们有的观察叶子,有的观察颜色,还有的把萝卜切开观察萝卜的肉,终于发现成熟的萝卜的特点是:萝卜的株长得高,叶子也很大,萝卜的“头”从泥里“冒”出来。有了这些经验,孩子们顺利从地里选择了一些目标拔了出来,将萝卜运回了教室。

    跟随兴趣,让孩子按需发展。萝卜长得快,拨出来的萝卜越来越多,这么多的萝卜该怎么办呢?孩子们提出想法,“可以拌萝卜丝、做萝卜干”,于是孩子们体验了制作不同口味萝卜干的全过程;“还可以把吃不完的萝卜卖掉”,在没有教师的陪伴下,孩子们通过倾听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努力,成功地将萝卜卖了出去。在这些活动中,不仅发展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,还提高了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力。

    除了这些活动,孩子们还继续探索了“白萝卜大还是红萝卜大”“如果让萝卜继续生长,它会变成什么样”等问题,通过观察和比较,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萝卜的外形特征,也发现了植物生长的秘密。

    基于这些和萝卜进行亲密接触的过程,孩子们自主生成了“萝卜丰收了”的主题活动。

    反思——幼儿与教师共同发展

    种植萝卜是我们课程开发的一个片段,但也正是将一个个课程片段编织起来,教师才获得了许多课程建构的经验。

    做真实的课程。教师要谨记课程是孩子的课程,只有尊重孩子真实的兴趣、需要和问题,孩子才能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发展。

    跟随孩子的脚步。在课程建构的过程中,教师要学会跟随,始终把孩子放在课程的主体位置,保持自己的节奏和孩子一致,并学会聆听孩子的想法,这样教师的感受和洞察力才会丰富并细腻起来,才能发现适合孩子的有意思的课程。

    尝试改变课程思路。如果教师总是按照习惯做事,那课程永远没有调整和优化的可能。相似的一件事,教师可以换一种思路或方式,就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发展空间和机会。

    教师间要及时分享。教师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分享习惯,对于课程的产生和推进也有很重要的作用。教师及时分享自己的观察案例,或孩子们的巧思妙语,在分享的过程中互相启发和借鉴,都能让教师积累更多的经验。

    明确课程建构的来源与目标。在建构课程的过程中,我们发现,课程并不是遥远的事,课程建构来源于幼儿身处的环境、幼儿的兴趣和问题,来源于教师之间的随机谈话。而课程建构的目标则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,保护孩子对事物的好奇与热爱的情感,让孩子有丰富的感受和内心世界。

    (作者单位:吴颖颖 江苏省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;徐陈 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幼教中心)